生态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1000-0933
国内刊号:11-2031/Q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52252 人次
 
    本刊论文
水产养殖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技术研究
  摘 要:为提高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在室内及水泥池进行了微生态制剂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菌剂浓度为109 cfu·mL-1时,在室内养殖模式下,每立方水体的使用量约为8 mL,7 d投放一次;在田间开放养殖模式下,日常维护时使用量为7.5 kg·hm-2,10~15 d使用一次,水质恶化时使用量为15 kg·hm-2,5~7 d使用一次,利于水质净化和鱼苗生长。
  关键词: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技术;水质净化
  在规模化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由于养殖本身以及工农业废水排放等造成养殖水体污染严重,COD、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有害藻类及病原菌大量繁殖,养殖病害日趋严重[1]。微生态制剂不仅能降低水体的有机污染,净化水体,还可抑制、杀死病原微生物,有效防治病害,且避免了因化学药品的使用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2-4]。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已普遍应用微生态制剂来净化养殖环境,以达到养殖水循环利用和降低排放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目的[5]。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研究开发一系列用于调水、肥水、改底的微生态制剂,每公顷使用成本在1 500元以上,水产微生态制剂产业已快速发展成为水产养殖中一个新兴产业[6]。但目前很少关于微生态制剂使用技术研究的报道,而科学的使用技术不仅能提高菌剂使用效果的稳定性,还可降低使用成本。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试验和水泥池养殖试验条件下对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大面积的养殖水面进行了验证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室内模拟养殖试验
  材料:鲫鱼(长约6~8 cm),复合微生态制剂(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菌浓度约为109 cfu·mL-1),养鱼缸(65 cm×35 cm×35 cm)。
  方法: 每个鱼缸蓄水60 L,每缸放养鲫鱼5尾,鱼苗预养7 d后进行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每缸投菌1 mL,7 d投1次;处理2:每缸投菌0.5 mL,7 d投1次;处理3:每缸投菌1 mL,10 d投1次;处理4:每缸投菌0.5 mL,10 d投1次,每个处理3个重复,试验周期32 d。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称鱼质量,计算鱼苗增质量情况,试验结束时取水测水质指标。
  1.2 水泥池养殖试验
  4月下旬在水泥池(1.5 m×1.5 m×1.5 m)蓄水约3 m3,池水暴晒7 d后投放小球藻,每个池投放约10 kg小球藻,7 d后开始投放鱼苗,苗长约7~8 cm,每个池放40尾鲫鱼,放前称质量750 g。预养15 d后开始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见表1),菌剂的浓度为109 cfu·mL-1。
  1.3 鱼池检测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
  选西青区工农联盟农场两个相邻鱼池,每个鱼池面积为4 hm2,鱼虾套养。鱼池初期水源相同,处理池与对照池各投放的虾苗和鱼苗量相同。各投虾苗80万尾,鲤鱼1.8万尾,白鲢1.2万尾,鲫鱼0.7万尾(鱼虾套养,以鱼为主,虾苗投放量为精养虾池的15%)。处理池菌剂使用时间从5月下旬至8月下旬, 15 d施1次,共施用6次,每次施用量为15 kg ·hm-2。
  在整个养殖周期内,添加微生态制剂的处理池,不使用任何的抗生素和杀菌剂,对照池按日常管理,养殖周期结束时,统计鱼虾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模拟养殖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各处理的水质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2、3、4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处理1;各处理水体的pH值差异不显著;处理2的COD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1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处理2的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综合比较各水质指标发现处理2的效果最佳。
  2.1.2 鱼苗的增质量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开始时,处理1、2、3、4的平均每缸鱼质量分别为58.5,48.5,53.5,54.5 g,一个月后鱼质量为100,108.5,91.5,99.5 g,分别增质量71.4%,124.1%,71.8%,81.2%,其中处理2增质量最多,说明处理2利于鱼苗增质量。
  室内模拟养殖试验表明,每缸投微生态制剂5 mL,7 d投放1次利于水体硝酸盐、亚硝酸盐、COD含量的控制和鱼苗生长。因此,提出在室内养殖模式中,若菌剂浓度为109 cfu·mL-1,每立方水体的使用量约为8 mL,7 d投放1次。
  2.2 水泥池养殖试验结果分析
  2.2.1 亚硝态氮含量分析 从表3分析可知,整个养殖周期内亚硝酸盐的含量比较低,除第20天外,其余检测点亚硝态氮的含量都在0.1 mg·L-1以下,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2.2 pH值的变化 从表4可知,pH值前期比较高,后期有所降低。投微生态制剂的养殖池pH值在整个试验期内略低于对照,处理之间pH值差异不明显。
  2.2.3 氨氮含量的变化 从表5可以看出,整个试验期内氨氮呈现一定的波动,前1个月氨氮含量相对较低,基本都在1.0 mg·L-1以下,而到后期氨氮都有所升高。投菌处理的氨氮含量低于对照,处理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处理1和处理4的氨氮含量在整个养殖期间内低于其他处理,说明使用周期如果为10 d 1次,则每次使用10 mL比较适宜,使用周期如果为15 d1次,则每次使用15 mL比较适宜。说明使用周期为10~15 d,使用量为每立方水体用4~5 mL。
  2.2.4 COD 含量 COD为第60天所测值,从图2可知,所有处理的COD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菌剂的投入利于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其中处理3、4、6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30.5,26.5,29.7 mg·L-1。
  2.2.5 鱼增质量情况 从图3可知,所有加菌处理的鱼长得相对较快,主要是因为加菌处理水质比较好,鱼摄食活跃,池中藻类相对较丰富,主要为硅藻、小球藻、绿球藻等有益藻类,天然饵料也较多。其中处理4增质量最快,每条达到73 g,说明15 d投1次菌,1次投15 mL利于鱼苗生长。
  通过综合分析水泥池模拟养殖试验的水质指标和鱼苗生长情况,确定最佳使用间隔期和用量为:使用周期为10~15 d,使用量为每立方水体用4~5 mL。
  2.3 田间养殖池结果与分析
  2.3.1 水体各物质的含量 在相同水源和相同饲料投放量的情况下,使用微生态制剂的鱼池水质清爽,透明度高,池内藻相好,为小球藻等绿藻,有益藻和轮虫等浮游生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提高了饵料系数。在最后一次投菌的第1 天和第4天测对照池和处理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溶解氧含量。
  从表6中可知,在投菌前,对照池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高于处理池,而溶解氧的含量低于处理池,说明养殖期间对照池水质不如处理池。对照池的氮源污染物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而处理池在加菌后污染物含量都有所降低,其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分别较加菌前降低41.8%,66.7%,0.5%。在试验快结束时虽然对照池在药物的控制下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不是很高,但处理池的含量更低,其中氨氮和硝酸盐含量接近对照的1/2,而亚硝酸盐含量不到对照的1/7。
  在整个养殖期间溶解氧含量随着天气变化如风力大小、气温高低等以及增氧机的开关呈现波动变化,一般在4.30~7.10 mg·L-1之间。试验为不开增氧机时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表6可以看出,处理池的溶解氧含量在投菌4 d后升高了8.5%,而对照池变化很小。
  3 结 论
  通过养殖试验,综合水质指标变化情况以及鲫鱼生长情况,结合田间示范数据,确定高效复合微生态制剂(菌剂浓度为109 cfu·mL-1)最佳使用间隔期和用量为:在室内养殖模式下,每立方水体的使用量约为8 mL,7 d投放1次;在田间开放养殖模式下,日常维护时使用量为7.5 kg·hm-2,10~15 d使用1次,水质恶化时使用量为15 kg·hm-2,5~7 d使用1次,利于水质净化和鱼苗生长。水产复合微生态制剂宜在养殖生产周期(或期间)长期使用,水温要求在15 ℃以上,晴朗天气的上午使用效果最佳,使用前后须打开增氧机,使用过程中保持溶解氧在3 mg·L-1以上,使用前后5 d内禁用消毒剂,投菌7 d内最好不要换水。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生态学报 》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生态学报 》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